《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分享

日事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一位新同事来到公司都会受赠与两本书,一本是《搞定》,另一本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虽然没有特别庄重的仪式,但足见日事清对于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视,对每个人的成长负责。正如日事清对自身的要求,希望能够给用户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理念,一种高效工作的方式。

这两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很久我才读完,其中对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理解自己感觉比较深刻,劣笔拙作,简单分享。

7 habits are several organized common sense. 用柯维的说法,只是一些经过组织的常识。因此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讲述生活方式的书,柯维则更像是一位西方传统价值观与新教伦理的传教士,或者说有点“孔子”,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得到如此广泛尊重的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发展了一套一种个人或商业管理的方法吗?恰恰相反,只是因为他organize了一些common sense.

由于我读的是中文译本,本书中所涉及的理念全部蕴藏着西方的文化,所以难免会有一些概念上的差异。例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的原则(principle)准确来说更接近于西方社会广泛认同、源远流长却在最近几十年地位逐渐下降的“自然秩序”(Principle of Nature)与“新教伦理”,如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独立、诚实、正义、勇敢、互相尊重、积极主动、视诚恳踏实的劳动为必要,等等。而“原则”一词在我国具有更宽泛的含义,即言行准则,并无褒贬之义。我记得里面有一句:原则不是价值观(value),这句话就很难让国人理解。

character ethic直译为“品德”也不太准确,至于personality ethic译成“个人魅力”则只能说是“意译”了。

又如库恩(kuhn)的范式(paradigm)在书中为了译成了更容易被理解的“思维模式",库恩是现代赫赫有名的美国科学哲学家,在美国可能会稍为“家喻户晓”一些。

考虑到整本书的定位,以上种种针对国人的翻译手段是善意的。可是却因为客观的文化差异得不到充分阐述(套用书中的话就是我们戴着中国人的眼睛看美国人写的书),使得许多阅读者对这本书的喜欢仅仅停留在knowledge或skills的层次。

我觉得,如果对柯维的理论基础(西方价值观、自然秩序,甚至是认知心理学、库恩的科学哲学等等)没有一些了解,只是机械地掌握七个习惯的执行技巧与期间逻辑的话,收获并不会比看任何一本快餐式的商业管理类或personal development的书籍好太多,这或许也是这本书在我国远不如在美国受欢迎的道理——我指真正的、由衷的受欢迎。

柯维强调“反求于内”,所有的7 habits都是要有内在的desire所支持的。当我们没法明确,究竟“内”指的是什么,是佛祖那一套、孔孟那一套、老庄那一套还是新教那一套时,我们就无法得知什么是desire,habits就自然而然地降格为skills,甚至无法坚持执行,只剩下“我看过7 habits”的knowledge了。

我猜多少有点国人看此书想成为一位高效能人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高效地赚钱吧?起码把这本书推荐给下属看的不少领导同志,其立心和柯维写此书的本意是相去甚远了。可悲可叹。

包括《致加西亚的信》,我相信极少有中国人看完这封信后会被深深震撼。因为这毕竟是一封100多年前由一位美国报者写的文章,和我们的距离太远了,我们的paradigm太不一样了。

我们是活在地球另一端、身处一个瞬息万变时代、社会制度文化迥异的中国人,因此我们有权不认同本书的观点,可是不能以很肤浅的理由去否定它。作者可是研究了自1776年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啊,单单这种治学精神就值得学习。我们可以说他说的是美国话,可是不能因为自己听不懂就说他说的是鬼话、废话。

而如果以很肤浅的理由去认同它,传播它,则更是事倍功半:要说在一个尔虞我诈、朝不保夕的组织中,谁居然敢来个双赢原则、知彼解己,那真是死了都不知道为什么——所谓走快一步是先驱,走快两步成先烈了。而企业领导者如果先是匆匆提倡七个习惯,到头来自己“迫于形势”带头违反,那更是只能起到反作用。    虽然本书中提到了很多因为文化和语言上的区别,但并非是对原作、译者以及读者的反对。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点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原意,也能够根据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已达到最好的效果。当然,本文中也有不少地方穿插了我个人的理解,并非包含全部的书中精华,感兴趣的朋友还是要认真读一下,总结起来这本书确实是很有价值的。


其他

  • 邮箱:service@rishiqing.com
  • 客服热线:16710862037
  • 服务时间:工作日 9:00-18:30
  • 申请友链
  • 自助检测
Baidu
map